然而,一场疫情让大多数企业主和管理者都开始意识到,短期的缺人与长期的少人化,今天的极致管控与未来的智慧管理,被折叠在了同一个时空。
经此一役,或许可以给智能制造下一个实践版的定义了,我们认为,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1.人、机器、其他生产资料,能够在一个网络中自然、实时地沟通协作;
2.生产管理系统能够主动完成部分创新、决策、增值的任务;
3员工能够将生活(特殊情况)与工作更好地平衡,高效、人性化地执行任务。
显然,复工这道题,背后正辉映着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智能制造的真实底座,也开始从众说纷纭之中浮出海面。
要通往它,制造产业或许需要跨越三个门槛:
1.信息基础设施。
智能制造对数据计算能力、存储空间、服务器、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提出了大量需求,传统的计算集群架构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
2.信息安全。
伴随着工厂的信息化过程,智能IT设备也会承载更多涉及到商业机密的隐私信息。将数据主权、数据产权、数据隐私保护等都掌握在本国知识产权的基础设施中,或许是应对不明确国际局势的避险策略之一。
3.产业升级成本。
想要将智能技术移植到自身业务之上,高昂的技术人才投入和学习门槛就会劝退不少企业与组织。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服务供应商(HSP)、云端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供应商,都开始打造“算力+算法”一体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产业升级。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中科曙光的变化,让我们见证了ICT产业的自我迭代与颠覆性的进化,也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实力,成为关键时刻有力量驰援一线的中流砥柱。
与其说智能制造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制造模式,毋宁说是一种融合了产品研发、生产、市场、运营等各阶段的动态管理。也唯有在这样强大的基座上,中国的制造产业军团,才能更有底气,无惧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黑天鹅”。
关于制造新闻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