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ULT-NSSP是柔宇独创的技术,且其并未对外公布此技术的详细细节,所以所谓上述ULT-NSSP相对于LTPS优势的种种优势也仅限于柔宇科技的自说自话,业内并未有第三方(包括同行企业)对于两种技术有实质性的说明和对比。
其实,不管技术如何独创,最终还是要参与到相关产业的竞争中去检验。既然柔宇科技宣称自己的ULT-NSSP可以减低设备投资成本,产品具备更高的良品率及大规模量产(注:这些都是衡量柔性OLED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那么我们不妨将目前柔宇科技放置于柔性OLED产业中,与友商(主要是国内友商)进行下简单的对比。
目前主流的柔性OLED生产线主要为5.5代线和6代线以生产刚性和柔性OLED。由于柔宇科技采用了不同于业内通用的ULT-NSSP技术,所以在“代线”的命名上,其也独创一个所谓的“类6代线”。
不过,按照显示面板产业,不同的基板尺寸对应不同“代线”的规则(代线越高,技术越先进),例如5.5代线对应的面板基板尺寸为1300mmx1500mm,6代线对应的面板基板尺寸是1500mmx1850mm看,柔宇科技实际上仅符合5.5代线的标准。那么此种情况下,柔宇科技从投资建线成本、建线时间、良品率、产能等这些竞争指标上处在何种位置?
表一:国内现有OLED产线情况 来源:DSCC 公开资料整理
从表一中我们看出,目前主流的统计在内的7家国内具备生产OLED企业中,4家具有5.5代线,分别是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和柔宇科技。
从建线时间看,京东方最早为2014年,其次是深天马为2016年,维信诺不详,不过根据其从2018年就建成更新的固安6代线及代线的产业运作周期,其5.5代线的建立时间至少要在2018年之前。相比之下,柔宇科技的类6代(5.5代)线的建立时间为2018年,最晚。
从建线成本投入及产能看,京东方为220亿元(月产2K);深天马为45.5亿元(月产15K);维信诺为45.3亿元(月产15K),相比之下,柔宇科技为110亿元(月产15K)。其中在产能相同的情况下,柔宇科技的建线成本是深天马和维信诺的2.4倍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在深天马和维信诺建线时间早于柔宇科技至少2年的情况下(建线时间越早,相应地成本越高)。
那么我们是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柔宇科技对外宣称的ULT-NSSP技术的建线成本和产能(包括与产能密切相关的良品率及市场需求)非但没有体现出优势,反而与友商存在相当的差距。
在此,有人会发现,在5.5代线,柔宇科技在建线成本和产能上与京东方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京东方现在是国内柔性OLED厂商中的老大,怎么可以说柔宇科技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