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对以上数据对比分析坂哥发现,5G毫米波的40G频段(37GHz~43.5GHz)与毫米波治疗仪的频段36-37.5GHz、42.19GHz存在相当的重叠部分,所以说事情也许真的可以发生一些变化。。。
二、毫米波对生物组织的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毫米波作用于生物体时70%的能量在300µm深的生物组织内吸收,其穿透组织的深度小于1mm,不能进入深部组织。但毫米波不但能引起局部效应,还能在深部或远隔组织和脏器产生一系列反应。人们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有谐振学说、声电波学说、场力学说、超导电性学说、半导电性学说等。
谐振学说由物理学家Frohlich提出,目前得到较普遍的承认。谐振学说认为,生物组织中的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其固定的振荡频率(5-3000GHz),这个频率正处于毫米波的频率范围(30-300GHz)。因此毫米波作用于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时会发生谐振,能量增强,这种谐振能量在机体内传播时可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组织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氨基酸和酶的活性发生变化等,从而导致细胞的代谢与功能发生变化。
毫米波疗法对含水组织有较好的亲和力,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使组织水肿吸收加快,加速病理产物和代谢产物吸收的排泄,从而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
但其具体应用参数理论基础、生物效应及分子细胞学机制仍不很明确,还需要在其适应症上进行多学科、大样本的临床验证。
三、5G毫米波医疗应用之畅想
大规模MIMO是5G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5G系统可以调动多个临近基站的天线同时指向某个移动用户,以便为其提供稳定的高速带宽。
如果其频段为毫米波频段,我们可以畅想用户通过手机向系统输入一个特殊指令,系统调动周围的天线指向该用户对其进行毫米波治疗。
另外,从5G手机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毫米波输出打造为具有医疗效果的治疗仪,5G手机变身为便携式的毫米波治疗仪,一物多用。
当然,我们不能陷入“只谈成分,不谈剂量”的陷阱。
我国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是不超过40μw/cm²。以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2G基站即GSM基站为例,一般基站天线高度均在35米至55米,发射功率为20瓦的大功率基站,其天线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6μw/cm²。对于3G基站,在上面同样的条件下,其功率密度为0.1μw/ cm²。
对比毫米波治疗仪的功率密度(一般为10mW/ cm²),5G基站变身毫米波治疗仪的脑洞也许开得太大,难以实现;而5G手机变身便携式毫米波治疗仪的脑洞则现实了很多
关于通信网络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