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一个名为“你的脸就是大数据”的项目中,俄罗斯摄影师叶戈尔·茨韦特科夫在圣彼得堡用了6周时间拍摄100名地铁乘客的人脸照片,之后利用人脸识别工具比对俄罗斯最大社交网站VK上的5500万用户,找到了大约70名乘客的个人资料。
如何防范类似的隐私泄露风险?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表示,旷视在采集到照片后会对照片进行脱敏处理,只提取照片特征,而非照片本身,即使这些特征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也无法还原出照片,过程是不可逆的。
陈继东说,目前支付宝已经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加密、脱敏的技术防范,可以将人脸信息变成一个不可逆的数字信息,不能还原、比对。
苹果方面介绍,其所有保存的面容信息都被保护在安全隔区内,以确保数据安全无虞。同时,所有处理都在设备上进行,不会发生在云端,以充分保护用户隐私。面容ID只有在用户注视iPhone X时才会为它解锁,并采用特别设计,可防止被照片或面具假冒的人脸欺骗。
相关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专家普遍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潜力巨大,技术要求高安全性、高准确率、高可用性、高实时性,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用户隐私安全也亟待保障,建议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
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山世光看来,经过多年发展,人脸识别近几年确实取得了突破式发展,完成了一些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用户隐私也值得关注,即用户的照片是如何传输和保存的,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保存或拷贝。相关应用如何设计人脸识别系统,确保用户数据不被盗用,目前看起来还不明确。“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应用越来越多,人脸识别技术的各类标准,包括保护公民隐私的标准应尽快出台。”山世光说。
华为集团从事模式识别的技术人员田女士说,人脸数据很难更改,“例如,我们不可能因为一次人脸数据被盗就去整容来更改我们独有的生物密码。因此,当下很多技术都在突破活体检测,如用‘眨眨眼’‘张张口’来进一步确认”。
杨帆表示,人脸识别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保护用户隐私不仅需要靠公司的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颜水成说,人脸识别更广泛运用的基础在于进一步提升识别准确率和安全性,而大量数据作为深度学习的养料是必不可少的。以后,人脸识别采集设备会越来越多,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果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就无法使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提升,建议在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上加大引导力度,促进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