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目前政府级别单位掌握的虹膜数据远比想象中庞大。马力在前述论坛中介绍,目前全球通过指纹、人脸、虹膜技术已面向十亿以上人口做过采集,而虹膜在全球到目前为止有不到20亿的采集数据在政府手中。
至于目前在生活中落地较慢的原因,主要与信息采集难度和终端应用有关。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陈彦尹25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虹膜辨识技术早期的整体技术尚不够成熟、建置成本过高,因此只有如金融机构这类最在意安全性及隐私的地方采用居多。这几年随着各类型生物辨识技术成本下降,全球都更重视以此带来的价值。
“虹膜辨识与人脸辨识的确是最常被拿来做对比,因为两种技术都属于不需要像指纹辨识一样碰触感测设备的技术。但针对国内政府近几年想在众城市推行的安防概念来说,其推行难度比人脸辨识大许多。虽然两者都是针对拍回的图像进行辨识,但在相对远的距离之下,拍眼睛及人脸所传回的图片大小、清晰度等都会有较大落差,容易造成虹膜辨识所需要的生物特征值不足问题。”他解释道。
若从移动终端的应用角度分析,则与终端本身的软硬件配套有关。手机就是最直接的场景,如面部识别之所以在今年开始大规模采用,很大程度来自于去年底,苹果推出的iphone X开始大规模运用到面部识别技术。此后软件配套不断丰富,才有了更多使用场景落地的可能。
当然这是消费终端,在许多海外国家,其实早已开始虹膜识别的场景应用。“虹膜识别整体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年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20%以上。”孙哲南介绍道,除了常规2G(政府)方面落地较快的安检通关、反恐等领域,针对特殊人群的识别、在海外银行的落地也在快速推进。
比如备受关注的儿童安全方面,当前国内主要通过DNA验证,但该方式成本较高、检测时间长。马力介绍道,作为公益性项目,中科虹霸已在全国超过20个省市派出所、幼儿园建立虹膜采集点,面向0-12岁儿童采集数据,正是为解决儿童丢失、拐骗等问题。
在印度、印尼、墨西哥、菲律宾等,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推动全民采集生物特征。这是把技术落地在海外的契机。
“我们已授权一些国外公司把虹膜识别技术用在联合国难民营管理,采用虹膜识别+区块链技术,用于管理联合国几百万难民。”孙哲南介绍道,目前已运用在中东、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的难民管理。
与人体形态接近的动物领域也有探索,比如宠物狗。“对宠物狗的身份管理,传统是打电子标签,但这对狗是一个伤害。现在已有地方采用虹膜对狗建立档案,运用在宠物医院、日常管理等方面。”据孙哲南介绍,经过实验,准确率可达9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