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智能电网领域对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将率先落地。例如,5G+智能监控、无人机巡检等,这些场景需要百兆级的大带宽以支撑机器人回传高清视频,基于5G的大带宽特性,可有效降低风险并提高效率。
其次,通过uRLLC赋能的业务将在第二阶段落地。配电自动化、精准负荷控制、配网差动保护、配网PMU、智能分布式FA等业务需要毫秒级的超低时延。5G的低时延特性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些场景,有利于传统电网业务的数字化产业升级。
最后,5G的广连接特性将在用电信息采集、配网状态监测、智能家居等电能计量及用电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价值,有利于提高整网信息综合使用的优势,提升用电效率,提供更丰富的用电业务。但考虑到低成本5G工业模组和芯片等产业配套,这部分业务可能会在产业节奏上稍晚一点落地。
在智能电网的探索和落地方面,华为一直走在前面,将5G所具有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三大特性充分融入智能电网的应用场景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5G确定性网络的5G电力行业虚拟专网解决方案,连接未连接,赋能移动化。
标准护航,5G智能电网产业链逐渐成熟
在场景契合背后,是5G与智能电网在标准层面的“碰撞”。华为积极参与到3GPP 5G电力需求标准的制定中,联合运营商以及中国电力企业等5GDNA联盟成员,一起致力于将智能电网需求纳入5G国际标准。通过不懈努力,5G智能电网研究项目于今年8月在3GPP R18中成功立项,第一次正式定义5G+智能电网端到端标准体系架构。“R18智能电网成功立项为中国5G+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5G+智能电网走向深度融合,也标志着中国5G智能电网的探索从碎片化导入走向真正系统化落地。”吕明表示。
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需要过程,每一种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也需要不断磨合。就智能电网行业的产业链成熟度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在终端侧,由于终端厂商在行业终端、模组、CPE等智能设备的投入需要综合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商业模式的可实施性,5G+智能电网的终端设备规模发展还需要行业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目前我们看到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已经推出了面向换流站、变电站、配电房、充电站、综合管廊、虚拟电厂等电力业务场景的系列化5G通信终端。基于5G内嵌模组的行业终端预计也将于2020年下半年大量涌现和爆发。
在网络侧,智能电网的场景多样化,各场景对通信网络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比如差异化的QoS/SLA、确定性能力、安全、隔离、可靠性、独立运营运维能力,需要5G具备差异化和确定性的网络能力,对网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华为提出的5G确定性网络可以满足电网业务在安全、可靠、灵活性上的要求,更好地适配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