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所负责医用增材制造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副研究员韩倩倩表示,我国非常重视3D打印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阶段的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手术演练模型、个性化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组织工程支架等产品的制造。其中,组织工程支架打印结合细胞打印为再生医学领域复杂组织器官结构的制造带来希望。近几年,中检院已经在检测工作中接触了一些3D打印医疗器械产品。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青则表示,目前,3D打印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医疗器械领域,不少企业正在加快研发相关产品,以期抢占市场。
据悉,2015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设计研发的用于髋关节置换的3D打印髋臼杯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注册上市,迄今已在国内应用上千例。
现状:亟须建适宜的评价技术
3D打印医疗器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将如何评价?现有的检验方法能否完全检测其安全有效性,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2018年2月1日,中检院在前期科研、检验以及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申请成为全国医用增材制造技术标准化归口单位,以期对医用增材制造技术开展标准预研,征集标准立项建议,为国家监管部门建立适于3D打印技术监管的相关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评估医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的相关风险,为制定特殊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法规性指导原则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该技术专业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专用标准、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他相关标准。通过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加强医用增材制造行业监管,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5月,国家药品监管局同意中检院筹建全国医用增材制造技术标准化归口单位。
“检验技术需要随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评价。现在的技术能不能对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这也是大家认为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更适宜的检测方法。”韩倩倩认为。
“不但要建立更适宜的检测方法,还要对3D打印的产品进行全链条控制并建立相关标准。”杨昭鹏也认为,现在的检测方法多针对成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评价,但对于3D打印的产品来说,从原料、软件设计、建模,到从医院、工厂的医工交互以及初产品的粉末残留处理等,整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尤其是定制化产品,每一步都要做到一百分,才能保证产品适用于患者。”
“在检验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标准化工作对于检验的重要性。在检测过程中,我们与企业加强沟通,研究产品的特性,与企业共同研究确认相关标准及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加适宜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促进增材制造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韩倩倩说。